3.完善學前教師工作保障機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從2010年起,包括公辦幼兒園在內的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依法保障了公辦幼兒園教師的工資待遇。2011年來啟動實施了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切實解決公辦幼兒園非在編教師工資待遇偏低問題,逐步實現同工同酬。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健全幼兒園教師配備補充、工資待遇保障制度,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
4.推進學前兒童學會普通話。推動各地幼兒園認真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導民族地區幼兒園教師創設豐富的普通話教育環境,逐步提高幼兒普通話理解和表達能力。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民族地區原未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保教的幼兒及新入園幼兒已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教。對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訓,名額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開發、匯聚優秀幼兒普通話教育教學資源,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平臺為依托,持續推動“互聯網+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建設。
1.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向中西部、脫貧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通過中央財政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等支持各地職業教育發展,資金分配持續向中西部、脫貧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同時指導省級財政加大統籌力度,建立完善職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2020年秋季學期起,將符合條件的民族地區就讀中職學生等納入免學費范圍,中職學校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免除學費;高職學生可享受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畢業生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資助政策,從制度上確保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2.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發揮鄉村人才培養優質校示范引領作用。發揮國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作用,積極開展項目援建、人才援助、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就業和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協作,促進民族脫貧地區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提升。2021年,教育部聯合農業農村部推介百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加強涉農院校建設,提升涉農專業水平,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深入實施義務教育薄改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積極引導各地在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中持續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寄宿條件,重點滿足偏遠地區學生和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300億元。
2.提高寄宿制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水平。安排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支持建立健全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學校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在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基礎上,繼續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的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在資金分配時向寄宿制學校傾斜。同時,繼續鞏固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支持公辦學校維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擴建校舍及其附屬設施。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1799.98億元。
3.“十四五”期間實施教育強國推進工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民族地區在內的欠發達地區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加快縮小與其他地區教育差距。建設內容包括支持改善學校教學及輔助用房、學生宿舍等場所、“互聯網+教育”等教學和生活設施等。2021年,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已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71.92億元支持民族地區在內的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建設。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從以下方面做好支持脫貧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有關工作。一是繼續按照中央有關決策部署,通過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持續加大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和引導地方切實發揮省級統籌作用,聚焦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投入結構。二是推動各地以縣為單位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和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完善普惠保障機制,健全幼兒園教師配備補充、工資待遇保障制度,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繼續以西部省份的農村和民族地區為重點實施“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加大民族地區幼兒園教師普通話培訓力度,提高教師普通話水平。三是持續加強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支持,在專業設置、教材建設、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繼續向民族脫貧地區傾斜,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四是持續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實施,不斷加強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窘ㄔO。繼續加強對脫貧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關注和支持力度,鞏固教育脫貧成果,大力推進教育振興,增強幫扶地區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