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非常成功,簡單來說就是:技工和教授一樣重要,這也為德國的實體經濟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藍領。
反觀中國,技術型人才并不受待見,哪怕在工廠都是淡化個人作用,強調低端勞動屬性,說直觀點,就是要求跟著流水線作業,成為流水線的一部分。
雖然中國的高級技工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由于技工的社會地位、收入不高,職業“天花板”較低,發展受限,導致難以培養出大量的高級技工。
我曾因工作原因結識了一位鐵路線路工,他就向我傾訴:線路工的確容易被歧視,畢竟長期扛著鎬、叉子等工具作業,工裝都會粘染深褐色的油脂,導致穿著工裝就跟農民工一樣。所以單位的年輕人自己首先就有了畏縮的心理,在工作時從不愿跟外人接觸。
在單位內部,雖然都是正式編,但薪資待遇比坐辦公室負責技術管理的工程師差了一大截。而且哪怕是高級技師,日常有工作任務來了,還得想辦法先通過普通工程師的批準。
說到這,讓我想到了中考分流政策,可以選擇的話,根本沒有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讀技校,甚至有家長教育孩子“不好好學習,就到工廠去”。
就這樣的現狀,如此缺乏培養基礎人才的土壤,怎么還培養得出大量的高級技工人才?真心希望社會能重視技工人才吧,一定要給予更多的支持、更好的發展通道和更高的社會地位!